【开学前的准备·应四问 创高阶】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组织专兼职教师开展集体备课教研活动
来源: 发表于:2025-09-08 11:11:37 文章点击数:[]
为扎实做好新学期“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准备工作,提升课程高阶育人实效,2025年9月5日上午,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在东区C209会议室成功召开了以“应四问 创高阶”为主题的集体备课会。教研室全体专兼职教师齐聚一堂,共研教学,共谋新篇。
会上,教研室主任以“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育人”为核心提出“四问”,引导教师聚焦课程建设关键问题。随后,教师们结合自身的实际教学经验,针对“如何打造高阶课堂”展开研讨。
青年教师姚杨老师提出,在教学目标方面,除了让学生对基本概念有所理解、重点内容有所掌握,更多聚焦“高阶思维”培养,比如引导学生用法治思维分析社会热点、以道德准则辨析现实困境,能够更从容地应对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在教学方法方面,要坚持教师引导、学生中心,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特点,采取案例研讨、情景模拟、红色研学等方式,开展小组探究、主题研讨,激发学生课堂积极性;在教学内容方面,需筛选前沿素材,将二十大精神、新质生产力、网络文明建设等融入课程,将鲜活的时代案例与科学理论结合起来,让内容既“有高度”又“接地气”;在课程评价方面,要摒弃“期末一张卷”的传统方式,更多注重过程性评价,真正激发学生自我提升的内在动力。
李崇陌老师提出,打造高阶“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目标上,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建构”,着力培养学生运用道德与法治理论分析社会现象、解决现实矛盾的思辨能力与责任担当;教学方法上,推行“情境化+探究式”教学,通过角色扮演、辩论赛等形式,让学生沉浸式体验理论应用场景;教学内容上,打破教材局限,融入党史中的道德典范、法治建设进程中的典型案例,挖掘理论背后的逻辑与价值,实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课程评价上,构建“理论应用+实践表现+反思报告”三维评价体系,侧重考察学生将道德认知、法治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成效。
丁玉洁老师认为在《思想道德与法治》高阶课程建设中,我们要以“应四问”破局,切实解决“与高中课程重复、对学生吸引力不足”的问题。“应学生需求问”,弃用空泛案例,选“网络道德争议”“就业法律风险”等学生身边事为切口;“应理论深度问”,打破知识点孤立讲授,将“道德”“法治”内容与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勾连,讲清理论逻辑;“应现实关联问”,融入四川基层治理、乡村振兴中的法治实践案例;“应思辨能力问”,设“科技伦理边界”等议题,借辩论倒逼学生用理论分析问题,让课程从“易懂”变“解渴”。
马建堂老师指出“思想道德与法治” 课程打造高阶课程,需整合多路径形成系统推进方案:突破教材局限,融合哲学、法学前沿理论并结合 AI 、网络治理等热点,把理论转化为分析现实的工具以引导学生批判性思辨;摒弃单向讲授模式,以案例研讨、情景模拟、项目式学习为主,如围绕 “公平与效率” 组织辩论,让学生在互动实践中内化知识、提升能力;优化评价体系,增加课堂表现、实践成果等过程性评价,重点考核论证逻辑、观点创新与价值观成熟度;同时联动司法机构、社区工作者参与教学并开展法治实践活动,通过校内校外资源互补强化育人实效。此外,与会教师还就教学资源共享、跨校区课程协同、学业评价方式改革等达成共识,计划建立“案例库+课件包+习题集”共享资源,优化“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考核”的评价体系。
此次集体备课会内容充实、讨论热烈、成效显著。它不仅是一次教学准备的检查会,更是一次教学理念的碰撞会和质量提升的促进会。通过集中研讨,教研室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共识,优化了教学设计,为新学期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启了追求卓越、创建“高阶”课堂的新征程。全体教师表示,将以饱满的热情和充分的准备,迎接新学期的到来,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撰稿:王敏;一审:杨建霞;二审:何先成;三审:孙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