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前的准备·应四问 创高阶】形势与政策教研室组织专兼职教师开展“纪念抗战胜利 坚定民族信念”教学专题集体备课会
来源: 发表于:2025-09-04 16:34:48 文章点击数:[]
为贯彻落实学校教育教学准备工作会精神,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落实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整改方案,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育人成效,9月3日上午,形势与政策教研室组织专兼职教师近40人在东区C108会议室开展“纪念抗战胜利 坚定民族信念”教学专题集体备课会。
上午9时,全体专兼职教师集中收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并聆听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当庄严的国歌奏响,全体教师起立,齐声高唱国歌。随着军容严整、意气风发的受阅部队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走过天安门广场,众多国之重器震撼亮相,空中梯队呼啸苍穹,屏幕前的各位老师都深切感受到大国崛起的磅礴力量,发自内心为人民军队的现代化建设成就感到由衷骄傲,为祖国日益繁荣富强感到无比自豪。
阅兵式直播结束后,与会教师就如何将习近平总书记9.3阅兵讲话精神和9.3阅兵活动融入形势与政策课开展热烈讨论:
马克思主义学院专职教师姚杨谈到,在教学中,一是要阐明抗日战争胜利的重大历史意义。着重强调讲话中“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核心目的,准确阐述关于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东方主战场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二战史观,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二是讲好抗战英烈的英勇事迹。特别是立足本土,挖掘更多四川籍、达州籍等地方抗日英烈、英雄群体的故事,让学生对家乡的抗战英雄形象更加可感,领悟伟大抗战精神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学院专职教师梁攀谈到,将习近平总书记“9.3”阅兵讲话精神融入本学期《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首先要讲清历史,阐释抗战精神伟大内涵。其次要关照现实,通过今昔对比,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增强学生对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的坚定信心。最后要引领未来,激发青年使命担当。
马克思主义学院专职教师马建堂谈到,阅兵是对抗战胜利的致敬,更是以实力维护和平的庄严宣示。当今世界仍不太平,更需以史为鉴、团结协作,维护战后国际秩序与公平正义。作为思政课教师,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青年大学生,讲好抗战故事、传承好抗战精神,让青年大学生铭记抗战历史,以先辈为榜样,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学习中,为民族复兴与世界和平贡献力量。
兼职教师,学校宣传部干事何媛媛谈到,在教学中要给学生讲清楚四个问题:一是通过讲述抗战历史史实,讲清楚14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历程;二是讲清楚,为什么说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重大转折;三是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讲清楚伟大抗战精神的形成与丰富内涵、时代价值;四是从现实出发、从青年角度出发,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讲清楚新征程上青年如何以史为鉴,怀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增强国之能、秉和平之念。
兼职教师,学校教务处干事陈聪谈到,将9.3阅兵讲话精神融入《纪念抗战胜利 坚定民族信念》专题教学,可从以下三方面着力:一是深刻阐释伟大抗战精神的核心要义;二是突出强调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与历史担。;三是紧密联系现实,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责任感。
副院长何先成作总结发言。他指出,此次盛大阅兵展示的国家强大实力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成就令人振奋。这不仅是一场震撼人心的国防盛典,更是一场凝聚民族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要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一是要弄清内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艰苦卓绝的伟大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铸就伟大抗战精神,汇聚起战胜敌人的强大精神力量,取得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伟大抗战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要明确目标。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根本目标在于培育“两扎根”的时代新人,而具体的目标要落实在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奋斗精神、使命担当等方面。三是要畅通渠道。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运用抗战口述历史、家书、文艺作品中的鲜活案例,讲好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先进模范的抗战故事,增强故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一大特点是“联合、协同”,希望老师们在教学工作中拧成一股绳,形成一股劲,积极融入教研室、教学科研团队并充分发挥自己作用,切实将备课成果转化为教学行动,为学院高阶课程建设贡献力量。
(撰稿人:梁云 初审:杨建霞 二审:何先成 三审:孙杰)